【个人简介】李丹,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届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博士。2010年起任必威副教授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负责人,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、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会员、2015中国机器人旅游竞赛技术委员会会员。
指导动机——方法引领行动
李丹说: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,不仅是要学到各种知识,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,以及如何把自己学到的各项知识综合运用起来,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,学科竞赛好比是掌握这种方法、养成这种能力的‘孵化器’。因此,我主张学生多参加学科竞赛,以自己的科学的方法,引领自己创新的行动。”
从教多年,她总是结合自己教授的《自动检测技术》、《智能化测控系统》、《电子产品设计》、《单片机原理及应用》、《仪器总线及虚拟仪器》等专业课程,将自己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,既授人以鱼,又授人以渔。
课余时间,她喜欢与学生交流,听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意见和建议,也听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奇思妙想。每当听到学生给自己提意见时,她总能从善如流,从中汲取经验,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;每当听到学生的奇思妙想时,她总是显得津津有味,帮助他们分析研究,并鼓励学生沿着科学的方法,将自己的设想转化成自己的实际行动,在实验室中实现自己的想法,在竞赛场上展现自己的优秀。
指导手段——兴趣凝聚力量
李丹说: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如果学生志不在此,强迫是没有用的。兴趣,才能凝聚起学生克服各种困难、坚持下去、体会到学习快乐的不竭动力。”
2010年开始,她开始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“飞思卡尔杯”智能车竞赛。通过不断创新,她和同学们一起不断刷新着我校在该项赛事中的的最好成绩。终于,2013年,我校在该项赛事中获得了国家一等奖一项、二等奖两项的好成绩,取得了一等奖零的突破。每次,在为期一年的参赛准备过程中,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、专业技术能力、吸引学生的兴趣,她经常组织高年级学生现场演示他们的竞赛成果,与参赛学生面对面交流,使参赛学生了解其中的乐趣与艰辛,付出与获得,从而积极参与到竞赛中。
2014年,我校智能车校级比赛已经达到43支参赛队伍,将近200人的参赛规模。面对这种形势,李丹认为,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学科竞赛中收益,并让每一个参赛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,释放自己的创新兴趣,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,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,为他们走向社会、走向更高一级的研究领域夯实坚定地基础。
“丹姐”箴言——厚积方能薄发
在学生眼中,李丹是一个平易近人、心系学生的好老师,很多学生都亲切地喊她“丹姐”。
她喜欢与学生在一起的感觉,为人师表的责任心,化成了她每一滴洒落的汗水,每一次深夜的晚归。每一次比赛前期,大家总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——和学生一起熬夜、一起探讨,累了就在办公室的折叠床上休息,饿了就和学生们一起吃盒饭。学生碰到的每一个问题,她都比学生更着急,想尽办法帮他们解决;学生取得的每一次佳绩,她都比学生更开心,总是向他们表示祝贺。她说:“学生的成长是我最大的挂念,酷暑中的钻研,寒冬中的奋斗,我要和学生在一起……”
“丹姐”经常说的话是:厚积方能薄发。她说:“苏东坡说的‘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’,主要是指要想大有可为,施展作为,就要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。”为此,她总是鼓励学生在学好课程的前提下,多参加一些比赛,动动手,动动脑,让自己学有所成,成有所用,用有所获,以此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,广交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同时,她深知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的道理,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参加竞赛,在教学、竞赛与学生组织管理之外,她更积极的进行科学研究,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、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一项,校级教改课题一项,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,多项专利正在申请中。她还将学科竞赛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创新思想,用于指导学生参加的国家级、省级创新训练项目,让项目和竞赛互相依存,互为补充,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2009年以来,她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十余次,指导参赛学生上百人,先后获得全国机器人大赛舞蹈机器人组冠军1项、旅游机器人组亚军一项、国家一等奖1项、国家三等奖1项;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2项、省二等奖3项;“未来伙伴”杯全国大学生灭火机器人比赛一等奖1项,二等奖1项,“挑战杯”安徽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二等奖1项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2项。这些闪光的成绩,凝结着李丹的汗水和智慧,彰显着师者的担当和干劲。她的一位学生说:“感谢丹姐,感谢我的同学们,和他们一起熬通宵,一起打地铺,患难与共,让我们组拿到了国家特等奖。这给了我自信,这种自信一定会伴我远行。”
李丹说:“学科竞赛对于学生来说,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,我非常高兴看见学生们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延伸自己的能力。就像广袤的蓝天,任鸟儿展翅飞翔。”
鸟,就要在蓝天上飞翔……(责任编辑:王成勇 审核:邹珏; 转发:李冉)